俗语有云:笑一笑十年少,好心情对于健康可谓大有裨益。于是就有人将“小丑”这个与幽默欢笑紧密连接的职业与医疗完美融合形成了——小丑医生。这到底是行为艺术?还是治疗所需?当小丑的欢乐遭遇肃穆的医疗,将擦出怎样的火花?且看小丑和医生如何携手共助健康之完美!
医疗小丑,又名医院小丑、小丑医生,是一群以小丑装扮出现在医院里的喜剧演员。他们运用各种小丑表演中常用的做游戏,吹气球,讲笑话等手段,为病床上的患者们带来好心情,为患者及家属提供精神支持,通过交流帮助患者更好地配合医务人员的工作。
从马戏团到白色巨塔
二十世纪70年代末,美国医生Patch Adams在弗吉尼亚的医院里,带着小丑标志性的红鼻子出现在患儿的床前,滑稽的装扮、和蔼的微笑与诙谐的表演让孩子们久病的脸上又绽出了笑颜,自此开启了小丑的从“医”之路。从那以后,医疗小丑逐渐出现在美国各家儿童医院里,当时他们的表演被称为“小丑疗法”。直到1986年,大苹果马戏团在纽约创立了第一个专业医疗小丑团体,定期到医院为患者表演,标志着小丑医生这个特殊的行业正式走上了职业化的道路[1]。
事实上,医疗小丑并不是什么新发明,早在希波克拉底的时代,就有关于医疗小丑的描述,1908年9月,小日报(Le Petit Journal)上就刊登了两个小丑在伦敦一家儿童医院工作的照片[2]。1998年,医疗小丑之父Patch Adams的事迹被改编成同名电影《Patch Adams》(中文译名《妙手情真/心灵点滴/亚当医生》),一举入围了包括奥斯卡、金球奖等知名电影奖项在内的多项提名。
相比成人,儿童在疾病来临时更难应对,独自住在医院更容易紧张、焦虑,而且儿童对于医疗行为的配合度也相对较成人低,加上孩子们对小丑表演与生俱来的喜爱,使得儿科病房成为小丑医生进入医疗行业最初的阵地[3]。经过长达30余年的发展,医疗小丑在医院可谓无处不在,普通病房、ICU、急诊观察室、疼痛门诊、透析室、癌症病房、术后观察室,甚至手术室都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1]。
而且,在各种慈善机构的赞助下,医疗小丑项目几乎遍及全球,如Theodora Foundation(欧洲)、Le Rire Medecin(法国),Die clown doktoren(德国),payasospital,soccorso clown,cliniclowns,Doctorsofjoy(巴西),Fools for health (加拿大),Humour Foundation(澳大利亚)[2,4],还有以色列、南非、香港等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有医疗小丑活跃在各个医疗场合,融入到整个医疗过程。
从演员到治愈师的转变
尽管医疗小丑多数情况下只是个兼职工作,然而并不是任何一个会讲笑话、变魔术、能逗人开心的人都立刻能成为小丑医生。医疗小丑都是经过严格选拔的专业演员,他们之前大都有过从事马戏团、歌舞剧、音乐剧、近景魔术等表演的经历。考虑到医院这个舞台的特殊性,医疗小丑们不仅要对医院的环境相当的熟悉,还要有很强的团队合作能力、与观众互动和即兴创作的能力,以及与医务人员准确沟通协作的能力。经过一系列的申请和面试,新小丑们只能算是半只脚迈进了医院的大门,之后还需要为期3个月左右的见习和实习,主要内容是跟随一个高年资小丑熟悉医院环境、工作流程等,只有经历了所有这些过程,一个新小丑才能真正开始自己的“医疗”生涯。当然,在此之前,他还会给自己起个简单又特别的艺名,比如鼻涕泡医生、小丑鱼大夫、医生阿嚏[3,4]。
医疗小丑一天的工作从专为他们准备的更衣室里开始。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更衣室里,他们开始小丑大换装,简单地画个妆或者素面朝天都可以,穿上大头鞋和蓬松的小丑服,外面套上有好多口袋的特制白大褂,戴上三角帽,准备好音响、道具等设备,还会和医生进行简短的会面,进一步了解患者的情况,沟通一下演出的具体内容。一切准备就绪后,接下来就要去病房,演出马上就要开始了。
表演通常以放一段舒缓的音乐、唱支儿歌、讲个小笑话作为开场。每次都会根据病人的情况量身打造,而且有才的小丑们偶尔会把病人家属和医务人员也编排到表演当中,对小丑功力要求最高的即兴表演是最受患者青睐的了。当然,表演过后他们还要对表演进行记录,并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医生[2,11]。
医疗小丑的“神奇功效”
医疗小丑到底有怎样神奇的魅力和作用?这还要从欢笑对人体神奇的作用说起。俗话说得好,笑一笑十年少,欢笑未必抹得去脸上岁月的痕迹,但却能让人身心愉悦返老还童。
几十年来,有关积极情绪对身心健康的影响的研究进行得如火如荼。2003年,日本医生Hajime Kimata研究发现欢笑对支气管哮喘的康复有所帮助[5],2010年,Masatoshi Takeda*, Ryota Hashimoto等人研究发现,幽默与欢笑可以从一定程度延缓老年痴呆的发展[6]。概括起来,欢笑的作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生理层面:[7,9]
刺激大脑分泌更多的内啡肽,缓解疼痛
放松紧张的神经和肌肉,缓解压力
改善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功能
上调NK细胞功能,增加抗体合成,增强机体免疫力
心理层面:[7,8]
提供了积极的心理暗示
增强人的自信心,自尊感
增强决策能力,创造力
增加个人魅力
社会层面:[10]
幽默与欢笑有助于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可见,欢笑对于人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医疗小丑们正是利用这一点达到治疗目的的。他们借助如唱歌、吹气球、说笑话、讲故事、近景魔术等表演手段,将轻松的氛围带入森严肃穆的医院。根据患者情况精心设计的表演项目,通过跟患者的积极互动,缓解病患初入医院的焦虑和紧张,通过夸张地模仿医务人员,帮助患者熟悉疾病的诊疗程序,更快地适应医院的环境,更好地配合医生的治疗。
他们的出现,让局促紧张的医疗程序变得不再陌生可怖,让凄清沉寂的病房充满明快向上的力量。有了小丑的陪伴,疾病显得不再那么难以战胜,检查和操作也显得不那么恐怖陌生。很多与医疗小丑合作过的医生也认为,他们已经成为保证医疗程序顺利进行不可或缺的一环。前不久以色列一家生殖医院对比了有无医疗小丑陪伴对于体外受精成功率的影响,结果发现,对于接受体外辅助生育的女性来说,有小丑医生陪伴比没有陪伴的女性胚胎成活率更高,虽然数据未必权威,但足见医疗小丑作用之强大。
小丑也疯狂,走出医院,走入生活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医疗小丑的服务理念也不断被延展。近几年,由于老龄化的加剧,社会对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的关注日渐升温。很多慈善组织就将小丑医生引入到了老年护理这个新领域。一种专为老年人身心特点所打造的老年医疗小丑,开始活跃在养老院、临终关怀医院、老年人之家等地方,定期为老人们的生活注入欢笑和活力[11]。
老年小丑与医院小丑最大的不同在于,医院小丑在病房里的表演相对公开,而老年小丑的服务对象们多生活在自己的房间,所以,他们必须懂得尊重患者们的私人空间,这就要求他们的表演更加温和、安静且机智。多数情况下他们会演一个有点傻帽儿的角色,讲笑话、变魔术逗老人们乐。对于有认知障碍的老人,他们则通过讲故事、唱老歌来刺激他们的记忆和认知功能。
医疗小丑:医患之间的黏合剂
随着健康理念的不断丰富,现代医疗逐渐向“生物-心理-社会”的模式转变,医疗小丑的出现也让这一模式得以完善,它使得患者在疾病治愈的同时保证了良好的心态和社会功能;而医疗小丑的职业化也有效地减轻了医务工作者与患者的沟通负担,增进了患者及家属对于医疗工作的理解,让诊疗程序和医疗处理变得简单而高效。专业的医务人员,也从“医生、心理医生、纠纷调解员、社保计算机”的多重身份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诊疗方案的选择和实施当中。
中国当前医患关系紧张,如果能在医疗体系中融入医疗小丑这样一个润滑剂、缓冲屏式的职业,帮助患者完成“医学术语翻译”,帮助医生承担疏导患者情绪的工作,那么医患关系必将会得到有效的改善。试想一下,假如有人能帮助医生向巨结肠患儿的父母做出更易懂的解释,假如有第三方人士能对喉癌患者的手术进行更加浅显的讲解,假如有人能及时出现安抚肺癌患者家属的情绪,那些丑闻、伤害和偏激也许就不再发生。
参考文献:
[1] Pendzik, S., & Raviv, A., Therapeutic clowning and drama therapy: A family resemblance, The Arts in Psychotherapy (2010), doi:10.1016/j.aip.2011.08.005
[2] Peter Spitzer,Hospital clowns—modern-day court jesters at work,Medicine and Creativity Vol 368 December 2006 ; 368: S34–S35
[3] Daniel Oppenheim, Caroline Simonds, Olivier Hartmann,Clowning on children’s wards,the Lancet 1997; 350: 1838–40
[4] Dr Peter Spitzer ,Clown Doctors!,http://www.ebility.com/articles/clowndoctors.php
[5] Hajime Kimata,Effect of viewing a humorous vs. nonhumorous film on bronchial responsiveness in patients with bronchial asthma, Physiology & Behavior 81 (2004) 681– 684
[6] Masatoshi Takeda, Ryota Hashimoto,Debate Laughter and humor as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s for dementia patients,Takeda et al. BMC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2010, 10:28
[7] David R. Herring , Mary H. Burleson,Coherent with laughter: Subjective experience, behavior, and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during amusement and jo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physiolog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physiology 79 (2011) 211–218
[8] Fredrickson, B. L. (1998). What good are positive emotions?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2, 300-319.
[9] Richard T. Penson, Rosamund A. Partridge, Pandora Rudd, Update: Laughter: The Best Medicine? The Oncologist 2005;10;651-660;
[10] Timothy D. Wilson著,侯玉波等译,社会心理学(第五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11] Bernie Warren, Peter Spitzer The art of medicine:Laughing to longevity—the work of elder clowns. ,The Lancet, August 13, 2011 Vol 378:652-653
已于2011-12-20发表于第18期《全科医学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