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12的一场大地震,让海地这个已经积贫积弱的国家遭受重创,无数难民流离失所,“大灾之后必有大疫”的经验虽然提醒着灾后防疫的重要,然而,美国CDC和百年没有经历过霍乱风雨的海地人民还是没有想到,这场瘟疫居然在震后大半年——2010年10月悄然降临。差到顶点的当地卫生、水源状况,极度匮乏的霍乱防控经验和相关医务人员,使得小小的霍乱杆菌轻易肆虐,难民营里一波接一波的疫情传来,医院门口尸横满目,海地人民的状况用“惨不忍睹”来形容似乎都不为过。本期NEJM的两篇文章探讨了大家关注的两个问题:1突如其来的霍乱疫情,元凶从何而来?2 面对这样的疫情,当地防控工作现状如何?控制疫情路在何方?
关于第一个问题,这里先简单介绍一下关于霍乱的背景知识。霍乱的病原菌是霍乱杆菌(Vibrio Cholerae),霍乱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主要通过不洁水源传播,进入人体消化道后通过一系列机制使肠道分泌大量液体,造成人的主要症状是严重水样腹泻和呕吐,最后常常致人因极度脱水(dehydration)而死亡,是一种高度危险的传染病(记得上微生物课时老师说过,霍乱的那种失水速度是你不亲眼见是想象不出来的,怎么补液都赶不上丢失的速度~~)。霍乱杆菌按外膜O抗原(outer-membrane O antigen)的不同结构和生化性质分为很多血清型和生物型,造成这次海地霍乱的是霍乱杆菌O1血清型中的El Tor生物型(El Tor O1),这型霍乱杆菌1961年在印度尼西亚被首次发现,1991年传播到美国并逐渐从秘鲁向南美洲、中美洲地区扩散并在当地形成疫区,但对于海地所处的伊斯帕尼奥拉岛来说,这型杆菌就像一个ET(外星人)从未被报导发现过。那它究竟是何方神圣?Chin 和Ta的团队(The Origin of the Haitian Cholera Outbreak Strain)(http://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1012928)通过对比不同地区各型霍乱杆菌的DNA序列,来为它探本寻根。
该实验选取了五株霍乱菌株,两株来自本次疫情的病人,一株是1991年传入拉丁美洲的那型,另外两株是分别造成南美洲2002年和2008年两次大流行的病株。通过第三代单分子实时DNA测序技术(third-generation single-molecule real-time DNA sequencing )对比五株细菌的DNA序列,同时结合23种不同霍乱菌株现已知的部分DNA序列信息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此次海地流行菌株很有可能是通过人类活动,从南美洲传入进来的,而非诞生于当地恶劣的水源环境。同时,这些传入的南美菌株相比原始菌株来说,适应能力更强,耐药性也更高,是个更加危险的恐怖分子。这一发现为政府更好地进行防疫,遏制霍乱疫情的外来传播及进一步扩散提供了政策指导。
上面是第一个问题。关于第二个问题,本期观察Responding to Cholera in Post-Earthquake Haiti (http://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p1012997)为我们详细解读了目前海地的抗霍现状。正如前文所说,对这个本来就因为地震重创虚弱得不堪一击的国家来说,这次霍乱无疑比雪上加霜更加严重。当地目前的抗霍工作还主要依赖于众多国际组织的人道救援。文章指出,健全的疫情防控监测系统,洁净的水源和卫生环境,充足的抗生素药物及医疗资源,还有疫苗的应用(霍乱疫苗似乎目前全球都很缺…),是控制霍乱疫情的基本方面。可是,对今天的海地来说,满足这些条件似乎还很艰难…..让我们一起祈祷一下吧,但愿这场灾难早日平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