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卫生事业,包括疾病的预防、慢性病的综合防治、以及长期保健等,能给患者带来更经济有效的卫生保障。随着美国医改的推进,基层医生越发供不应求,而愿意从事基层卫生事业的医生人数却在不断缩减,究其原因,则要追溯到医学教育,因为每年只有16~18%的医学院校毕业生愿意投身到此项事业中,而大多数则选择留在医院做专科大夫。因此,我们必须从教育着眼,找到增加基层医生数目的方法。

同时,在医改的大浪潮下,一批新的医学院校应运而生,它们大多以培养基层医生为主要任务,因此,这篇评论的建议主要针对这些医学院提出,但也希望其他医学院能够一起努力,共同实现目标。

首先,新型医学院校必须认识到阻碍医学生投身于基层卫生事业的因素,并想办法扫清障碍。学得多,任务重,时间紧,工作累——这便是身心疲惫的基层医生的现实;不仅如此,他们还得不到公正的评价——无论是医院的大夫或者教员,还是社会的普遍观点,都把专科大夫捧得高高,而对基层医生持以不屑的态度。如此种种,使大多数医学生都对从事基层卫生事业报以悲观的态度,又怎会愿意投身到这项事业中呢?

其次,致力于培养基层医生的医学院必须认识到,它们所做的每一项决定都必须有利于这一使命,因为即使有了清晰的目标和使命,如若缺乏有力政策的支持,这一使命也是空洞而虚浮的。因此,在决策上需迈出的第一步便是——选一位基层医生作为创院院长。接着,这位院长必须明确——学校并不会把“美国新闻”或是“世界报道”等各大媒体上的排名作为追逐的目标。走出这一步是需要勇气和付出的,也需要得到校长及医学院管理机构的支持。

做出这种决策后面临的第一个考验便是招生。那些想要为穷苦人民服务、有无私精神及社会责任感的学生往往更愿意选择基层卫生服务,因此,录取标准除了入学考试分数外,也应将这些因素考虑进来。或许医学院可以采取一种“无视入学考试分数”的招生政策,即对那些上了分数线的学生,抛开他们的成绩不看,对其性格、素质进行综合评价,再决定是否录取。

此外,课程设置上最好采取基于病人的学习模式,即通过真实病例的呈现,达到传授医学知识的目的。这样,针对每个具体的病人和疾病,将各科(解剖、病理、病生理等)知识融会贯通,且更加形象、深刻。

课程内容应按基层医生所需要的能力来设计。对学生的考核应急与其在平时工作中的表现,看他们能否沉着应对不确定的情况,能否正确有效的利用医疗资源,是否表现出了一位基层医生应具备的素质。

不仅如此,还要教会医学生如何在跨专业团队中有效工作。医学生们必须学习其他学科的治疗方法,对其他医护人员示以尊重,并肯定其他治疗方法的作用和价值。同时,作为团队的一员,他们也需要具备领导、服从、决策、沟通以及分配任务等能力和技巧。

医学生们还应获得到社区实践临床技能的机会,如果可能的话,可以在他们的家乡给他们分配基层卫生服务的实习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实习,医学生们还能利用当地的医疗资源来积累其他医学专业的临床经验。

新兴医学院也应重视社会医学研究。比如可以调查病人对医嘱的依从性,戒烟的现状,以及其他预防措施。参与这些研究对将来想要从事基层卫生事业的医学生来说极有意义。

从某种角度来说,教员与医学生之间的关系可以反映医患关系——都需要互相尊重,一起做决定。此外,医学院可以搞一些诸如“基层卫生保健周”,以学生为主体的免费门诊等活动,来支持、推进基层卫生事业。

即使做了所有这些努力,许多医学生可能还是会选择成为专科大夫。但不管怎样,我们都相信,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医学生们会更加认同基层卫生事业,更趋向于根据自身的特点去选择职业,这些医学院也会培养出更多的基层医生。不试,怎么知道能否成功呢?

来源:《新英格兰医学杂志》2011-2-10 评论

A Recipe for Medical Schools to Produce Primary Care Physicians.[

](http://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p1012495) Stephen R. Smith. N Engl J Med 2011; 364:496-497.

没读过瘾?快回到目录,继续悦读本期NEJM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