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拍卖的一本16世纪整形书籍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详细记录了一项鼻部整形手术过程,可见整形技术决不是新生事物。回顾整形的历史,两次世界大战之际,伤员面部修复的需要促使整形外科学飞跃发展。只不过,古代“成形”手术仅仅停留在“雪中送炭”的水平,而现代整形医学则更乐于“锦上添花”了,在很多实际问题中修复与美容之间的界限十分模糊,取决于患者和医生的共同决定。

追求美丽从来都镌刻于人类的本性中,近日一本封尘了400余年的医学古书再次向我们揭开了先人们对于整形手术的探索,并详细描绘了400年前的手术步骤。借此,我们翻开人类整形学科发展的历史,或许会有更多的体会与理解。

16世纪的整形书籍

一本16世纪末出版的整形书籍详细介绍了鼻部整形手术过程。400年前的整形术让今人折服。

整形技术绝不是新生事物,更不是在当代才发展起来的。尽管古代的整形可能并没有像现在一样可以称为“行业”,但回顾历史我们就能够发现,原来我们的祖先在千百年前就已经开始研究如何弥补先天或者后天原因造成的人类容貌的缺陷,并且取得了让今人折服的成就。

在16世纪末出版的整形书籍《植入手术纠正缺陷》中,鼻成形术患者需要被头部固定。

近日拍卖的一本16世纪末出版的整形书籍《植入手术纠正缺陷》中,意大利外科手术与解剖学教授加斯帕雷·塔利亚科齐详细介绍了一项鼻部整形手术过程,描绘了如何利用患者自身上臂皮肤,切取皮瓣并移植到患者鼻部从而完成鼻成形手术。

从该书的印刷、插图、装订、版面设计,我们可以看出,作者与出版商真是颇下工夫,精雕细琢,图片尽力精准地描绘解剖细节和操作要领,甚至可以和不少现代的医学图谱相媲美。再加上其精良的印刷装订,着实让不少现代出版商都自愧不如。

当然,仅仅是图书制作方面的精巧并不足以赋予该书高达上万英镑的拍卖价格,它之所以能够被高价卖出,还在于:其描述的手术技术水平已经超乎现代人对古人的想象,而书本对于手术操作步骤、方法能有如此详尽的描述,并且配以详实生动的图谱,更让这本书的专业价值节节攀升。

更为重要的是,在此书正式再次与公众见面之前,科学界普遍认为利用自体上臂皮瓣进行鼻成形的手术一直到18世纪才有文字记载,但该书无疑将其足足往前推了200年。400多年前,人类已经能够进行自体皮肤移植并开展鼻成形手术了,这着实是个了不起的成就!

祖先的技术应用至今

千百年过去了,祖先的技术流传至今,活跃于临床。

这本书中所介绍的方法,即便在今天,在当代科技高度发达的当代,仍能够在临床中看到。在现代医学图谱中,鼻成形的“应用鼻部皮瓣法”的示意图和400年前书上所描绘的有着惊人的相似,其手术原理更是一脉相承。

如果用通俗的语言来解释这个手术的原理其实并不复杂。正如大多数的外科手术一样,无非是“切”和“接”的问题:医生用特制工具在胳膊上割一块皮肤,然后把这块皮肤贴在鼻部创面……如果一切顺利,那就手术成功,新鼻子成功再生!

继续追踪历史,我们会发现人类探索鼻成形术的时间要来得更早。公元前7世纪时的印度经文已经记载了利用额部带蒂皮瓣进行鼻成形术。尽管没有详实记载手术步骤,但是其原理一直沿用至今,其手术技术也在业内被称为“印度技术”。

整形发展的黄金时期

两次世界大战成为成形科发展的最黄金时期,各国纷纷建立专门的医院为弥补伤员外观缺陷。

从历史来看,整形美容其实只是成形学科的一个分支,而这个学科发展的历史,实在充满了矛盾与艰辛。

400多年前,西方医学虽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水平依旧有限,1543年维萨里出版《人体的构造》才使得人类真正开始正确认识人体解剖结构,特别是循环系统;当时尚无有效的麻醉手段,也无有效的抗生素,每一次手术对于患者而言都冒着极大的危险并且需要经历无尽的痛苦。

不仅是经历手术的患者,在那个年代,开展手术的医生所承受的压力并不亚于患者。当时教会的权力依旧非常巨大。整形手术被认为是严重违抗“上帝旨意”的行为因而遭到压制,《植入手术纠正缺陷》一书作者死后的遗体也遭到了教堂的遗弃。因此在作者逝世后,该书的影响力也就逐步缩小因而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一直到最近才重见天日。

需要说明的是,该书虽然详细记录了鼻成形术的过程,但事实上,当时接受这种手术的病人并不多。

自古以来,鼻子的美学重要性不言而喻,鼻畸形或者缺损能够给人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在古代,由于削鼻是一种严酷的刑法,通常用于惩罚犯有通奸等重罪的犯人;而出生时就有鼻、唇畸形的婴儿也往往被认作是神灵的惩罚而遭到遗弃。因此正常情况下,并没有大量的病人进行鼻成形术。即使有这样的患者,不少医生也出于心理上对通奸犯的厌恶而拒绝手术,真正有机会开展鼻成形术的患者数量少之又少。

一旦遭遇战事,情况就会发生极大的变化。战争的残酷导致大量伤残人员的产生。除了躯干、四肢外伤之外,割耳挖鼻摘眼等残忍刑法在战场上也并不罕见;而随着火药等爆裂性热兵器时代的到来,外伤的种类以及伤害的程度更是令人发指,一次爆炸足以使士兵面目全非,缺鼻子少眼睛在战场上并不少见。

英勇的战士,为了祖国和人民奔赴战场,如果在战场上受伤而导致头面部器官缺陷的话,即便他是英雄,也依然面临着被社会抛弃的危险。在这个时候,成形科医师大展拳脚的时代就到来了。

两次世界大战造成了成千上万无辜生命的死亡,生灵涂炭,对人类文明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但不得不说这是成形科发展的最黄金时期。各国纷纷建立专门的医院收治在战场上受伤的士兵并努力为弥补伤员外观缺陷;全民支持开展成形科手术开展;媒体纷纷报道成形科医生所创造的一个个医学奇迹。

破坏与修复的博弈

与材料革新不同,手术技术的飞跃和革命绝非易事,再简单的整形手术,也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

进行整形手术是一种博弈:手术给患者带来的外观上的益处要大于手术给患者造成的破坏。整形手术的益处显而易见,其“破坏”却很多时候隐藏起来不易被发现。成形手术的破坏(风险)可以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手术材料决定的,另一种是由手术技术所限制。

在古代没有假体植入的时候,鼻成形术仅能够利用患者额部或者上臂的皮瓣进行,尽管能够给患者一个新鼻子,但是绝对称不上“好看”;并且当时麻醉条件十分有限,每次手术对患者而言都是煎熬,只有真正失去了鼻子的人才会尝试这样的手术。

到了19世纪,随着麻醉技术的发展,手术的痛苦已经可以大大消减了,但切口依然十分明显,日后疤痕显著,植皮部位的皮肤颜色和面部皮肤颜色存在差异。

两次世界大战之际,材料技术的发展使得整形手术水平大大提高,整形的效果因此也有了巨大飞跃。医生们研制出从髂骨取材做成鼻骨架的技术;青霉素等抗生素的发现和临床应用使得患者手术期感染率大幅度下降;麻醉技术的革新使得医生可以更安全地为患者进行手术……这一切使得大量的伤员得到诊治,由于战争导致的伤残在整形外科的帮助下得到尽可能的弥补而重返社会。

现在,随着大量对机体无排斥的人工材料的应用以及手术用针、缝线的不断精细化,整形手术可以达到的效果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对于一些成功的整形手术而言,术后患者的刀疤已经很难被轻易察觉、植入假体的逼真度已经使得大部分普通民众无法辨识了。

但即便如此,整形手术依旧不得不面临着第二个手术带来的“破坏”。从流传了千年的印度额部皮瓣鼻修补技术与延续百年的意大利上臂皮瓣鼻修补术。我们就可以看到,与材料革新不同,手术技术的飞跃和革命绝非易事,一个经典的手术方式可能流传千年不衰。

即便是现在,头面部一些特殊部位的血管被不小心切断后,如何迅速有效地止血一直是令整形外科大夫头疼的一个问题。如果不能迅速准确地找到出血血管并结扎,短时间内就可能造成致命的后果。

再简单的整形手术,也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即使是割双眼皮,也可能导致双目失明。

修复与美容的界限

第一例鼻成形术实施的目的是让患者不再引人注意。而现在很多患者的梦想则是术后更“引人注意”。

古代“成形”手术仅仅停留在“雪中送炭”的水平,而现代整形医学已经远远不止“雪中送炭”而更乐于“锦上添花”了。

有明确记载的第一例美容性鼻成形手术是由德国整形外科医生雅克·约瑟夫(Jacques Joseph)在1898年完成的【此前的1887年,美国的约翰·奥兰多·雷奥(John Orlando Roe)完成了第一例鼻缩小术,但患者本身是狮子鼻,因此难以界定是不是美容性的】。他成功地将一名患者认为“又大又难看”的鼻子缩小了一些,并将手术步骤公开发表于杂志。从此,美容性成形时代真正到来。

成形手术究竟能给我们带来些什么?弥补缺憾的作用又在哪里?其实无论是为普通患者修饰原本“又大又难看”的鼻子,还是为面部受伤的战士进行成形手术,对于患者本身的生理功能或者说四肢工作能力而言,影响都是十分有限的。患者热衷成形手术的原因大多出自心理层面。

约瑟夫医生也认识到鼻成形术对患者心理影响重大。他曾提出:鼻成形术实施的最终目的是让患者不再引人注意。这也许是每一位成形科医师、整形医生应当遵守的准则。但实际上,现在很多的患者怀揣着另一个梦想:希望术后更加“引人注意”。

无论是修复解剖畸形或是美容性成形手术,无疑都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患者术前心理上承受的压力乃至损害。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如何去拿捏是否开展成形手术的界限对每一个成形科大夫而言都是十分困难的。在医院实习的时候,一名成形科医生曾经说过:成形科医生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愿意为自己老婆隆胸的,另一种是不愿为自己老婆隆胸的。

怎样的手术是修复性的,怎样的手术是美容性的;哪些手术雪中送炭,哪些锦上添花……这些问题在很多实际问题中界限十分模糊,取决于患者和医生的共同决定。

本文已载于2011-7-16《东方早报·身体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