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患有终末期肺病的患者来说,肺移植成了他们的最后一线生机。然而,器官移植却因为各种原因面临着供远远不应求的局面。在本篇NEJM文章《肺移植的常温下离体肺灌注》(Normothermic Ex Vivo Lung Perfusion in Clinical Lung Transplatation)中,作者与我们一起探讨了临床肺移植中常温下离体肺灌注的可行性,并得出结论:对于高风险的肺脏,经过4小时的常温下离体肺灌注使其生理功能保持稳定,其手术效果和既往手术方式中选择的基线功能更好的肺脏的效果相比,近期预后有很大改善,而远期预后没有显著不同。
对于很多患有终末期肺病的患者来说,什么是最后的一根救命稻草呢?无疑就是肺移植。然而,相比于如此多的等待肺移植的患者而言,供者肺的数量却少得可怜,而在多器官捐献者中,也只有15%的肺脏可以真正的使需要的人获益,其余的都因为脑死亡之后的肺损伤和入住重症监护室时的各种并发症而影响了肺脏的功能,使其不再适合作为供者肺而使用。一些研究已经报道了在移植这样的肺后,初级终点事件(移植术后72小时内出现急性肺损伤)的出现率有所增加,这不仅会影响患者的早期预后,也会增加移植物慢性功能不全发生的风险。
如此,我们就会想到能否通过某种办法增加受损伤肺移植手术的成功率。目前广泛采用的是对离体肺脏进行静态低温处理以保存其生命力的方法,但低温会降低细胞的代谢率,从而增加肺脏自身修复和在保存期间评价肺功能的难度。相反,常温下离体肺灌注(ex vivo lung perfusion——EVLP)是在常温下模拟正常的生理过程,这也就克服了对肺脏的低温处理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相关的临床前研究已经证明正常的和受损伤的供者肺在经过常温下离体肺灌注(EVLP)12小时后再进行移植手术,其术后的肺功能可以保持在高且稳定的水平。在这个研究中,作者希望通过这项单中心前瞻性的非随机临床研究,来探讨经过EVLP处理后,高风险供者肺的移植可行性是否可以得到提高。
研究者首先将具有移植高风险的供者肺进行了4个小时的EVLP(高风险供者肺的界定标准包括肺水肿、动脉氧分压和吸入氧分数之比(PO2:FiO2)小于300mmHg、术中直视下发现肺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不良、输血超过10个单位和心脏猝死后的肺脏捐献等)。如果供者已经发生了肺炎、严重的机械性通气所造成的肺损伤或者吸入性肺炎,那么这样的肺脏就不能用于此项研究了。如果在EVLP过程中,肺脏的PO2:FiO2大于350mmHg,并且在灌注期间按照每千克供者体重7ml潮气量和每分钟7次呼吸的情况下,通过三项生理标准(肺血管阻力、肺顺应性、和吸气压峰值)的评估,肺脏的功能较基线水平下降少于15%时,就会用于移植手术。没有经过EVLP就用于移植手术的肺脏组成了对照组。这项研究的初级终点事件是移植术后72小时内移植物出现功能障碍,次级终点事件是术后30天内死亡、产生支气管并发症、持续机械通气和入住重症监护室和住院的时间。
在这项研究中,共移植了136个供者肺,其中23个符合EVLP的标准,而在EVLP的过程中,20个供者肺的生理功能保持的比较稳定,PO2:FiO2从最初的335mmHg分别在灌注的第1和第4小时上升到了414和443mmHg,这20个肺作为实验组,而其余的116个肺脏则组成了对照组。
移植术后72小时内移植物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在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5%和30%(p=0.11),而次级终点事件并没有显著的差异,在实验组中也没有发现严重的并发症。也就是说对于高风险供者肺来说,与术前没有进行EVLP的基线肺功能相对更好的肺脏
相比,这一技术可以很显著的改善患者的短期预后,这样也就大大增加了在临床实际中可用于做移植手术的肺脏,当然,也就会使更多的患者获益。
但实验也有其本身的缺点,研究的样本量还比较小,并且是非随机的研究,这样实验结果的价值也就在某些方面被打了折扣。所以这项研究的实际意义仍然需要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总结。
来源:《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2011-04-14 原始论文
Normothermic Ex Vivo Lung Perfusion in Clinical Lung Transplantation.
Marcelo Cypel, Jonathan C. Yeung, Mingyao Liu, et al. N Engl J Med 2011; 364:1431-1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