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时下有诸如使用安全套等艾滋病的防范之道,但是面对艾滋感染人数的增长和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流行,研制出安全有效的艾滋病疫苗成为预防艾滋的核心所在。最近提出的广泛性中和抗体让人们看到了黑暗中的星星之火。
对于研制疫苗,人类可以说是大有作为。回顾与天花、疟疾、脊髓灰质炎等的斗争历程,我们不难看出疫苗在预防疾病中的重要地位。
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可以诱发体内的自然免疫反应,正是这一免疫反应最终将人体内的病原体清除,并且提供持久的保护,以防止再次感染。人类根据免疫系统的这个原理,通过各种手段制造了病毒的替代者,通过将其注入体内模拟病毒的感染和诱导免疫反应来防止真正病毒的侵入。
然而,当人们试图用同样的方法来攻克HIV的时候,得到的只是失望。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科学家发现,人体对于HIV感染的自然免疫反应是不完全的。因此想要研制出有效的HIV疫苗,就必须诱导人体产生与自然免疫反应的质和量截然不容的免疫过程,人们把它称之为“非自然免疫”。
尽管最近有报道,通过非中和性作用机制来抵抗HIV的入侵在一定程度上是可行的,然而对于大多数病毒感染来说,抗体的产生,尤其是中和性抗体的产生,与病毒的清除和后续保护密切相关。研究发现,给灵长类AIDS动物模型被动输注广泛性中和抗体,可以完全抑制HIV病毒。由此可见,产生中和性抗体这一金标准同样适用于HIV的预防。
那么HIV感染过程中会产生哪些中和性抗体呢?目前认为,在HIV感染过程中产生的中和性抗体大多数把矛头指向病毒颗粒的膜蛋白部分,不过这些暴露在外膜蛋白具有高度变异性;在HIV感染早期的中和性抗体,则是把矛头指向了可以快速变异以逃脱人体识别的病毒链。相比之下,广泛性中和抗体,顾名思义即那些可以广泛中和HIV病毒的抗体,它们的矛头则是指向了病毒颗粒膜表面的高度保守部分,而这些高度保守蛋白则是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的必需物质。可惜的是,这些保守区域覆盖着蛋白多糖,且部分嵌入了膜中,难以被免疫系统识别。因此,广泛性中和抗体很少在急性HIV感染者的血清中检测到。但是,这也难以掩盖其在HIV疫苗研究中的巨大价值。
最后,如何在急性期患者体内产生大量的广泛性中和抗体,就成了一项挑战性任务。近些年来兴起的高通量筛选技术,成为解决这一难题的钥匙,它可以快速复制从HIV感染者体内获得的B细胞克隆,同时可以认识每一个抗原位点的基因特征,以便在将来可以据此合成病毒的替代者,诱导人体产生广泛性中和抗体。
来源:《新英格兰医学杂志》2011-9-8 观察
HIV Vaccine Development—Improving on Natural Immunity.
Margaret I. Johnston, Ph.D., and Anthony S. Fauci, M.D.N Engl J Med 2011; 365:873-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