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为PROTECT的多中心研究对比了在ICU中,使用达肝素钠(一种低分子肝素)和普通肝素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的效果。结果发现两种药物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方面效果是类似的,而使用达肝素钠发生肺栓塞及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的几率较小。

静脉血栓栓塞是重症监护室(ICU)病人常出现的并发症,因为这些重症病人的基础病常常很复杂,加之合并长期卧床、镇静、麻醉、中心静脉导管的置入等发生血栓的危险因素,而如若下肢深静脉长了血栓,就会有肺栓塞危及生命的风险,所以外科和内科的ICU都常常得为血栓提心吊胆。

为了预防血栓,常用的药有肝素及低分子肝素(LMWH)。肝素它是广泛使用的一种抗凝药。说起凝血,这个过程就像瀑布式的级联反应,一旦启动一泻千里,抗凝血酶是其中的一个刹车闸,作用于凝血酶和X因子,而肝素则加强了这个刹车闸的作用,从而阻止了凝血过程。低分子肝素是肝素的衍生物,它更多地作用于X因子上,生物利用度较普通肝素好,而且半衰期更长。在此项试验中之所以选择达肝素钠(daltparin)作为LMWH的代表来PK肝素,是考虑到它在危重症患者、尤其是肾衰患者的体内很少蓄积。

为了在危重病患者中对比达肝素钠与普通肝素在预防血栓方面的效果,这项多中心的试验选取了3764名在内科或外科ICU的患者,随机分配到达肝素钠组合普通肝素组。达肝素钠皮下注射每天一次5000 IU,普通肝素是一天2次共5000 IU。试验的初级终点是近端下肢深静脉血栓,次级终点包括肺栓塞、静脉血栓栓塞、出血、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及死亡。

结果发现,在试验的初级终点——即患者近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方面,两组没有显著差异,其中达肝素钠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比率是5.1%,危险比 0.92,而普通肝素是5.8%。而在次级终点中,达肝素钠则在肺栓塞和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这两方面略胜一筹:达肝素钠发生肺栓塞的几率 (1.3%)小于普通肝素 (2.3%)(P=0.01)。在接受达肝素钠的病人中,很少有人发生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content_reference_2}。两组则在大出血和院内死亡率方面无明显不同。

试验结果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尽管达肝素钠组的肺栓塞率确实是降低了,但是近端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并未伴随相应的下降,研究者分析这可能是因为:1)试验中并未监测其他来源的栓子(包括来自上肢、盆腔或小腿远端静脉的血栓);2)达肝素钠有使腿部血栓转化成栓塞的倾向;3)危重症患者在肺动脉原位形成的新发血栓;4)对于无症状患者来说,超声是不灵敏或非特异性的。尽管这项试验结果并未证实低分子肝素在危重症患者中预防血栓的优越性,研究者分析若扩大试验范围、选用不同的药物及剂量的话,说不定能发现两者的差异,从而对临床使用有指导意义。

来源:《新英格兰医学杂志》2011-4-7 原始论文

Dalteparin versus Unfractionated Heparin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The PROTECT Investigators for the Canadian Critical Care Trials Group and the 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Intensive Care Society Clinical Trials Group. N Engl J Med 2011; 364:1305-131.

[附]{#reference_2}

肝素在使用时会有一些副作用,其中的一种严重的副反应就是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 HIT),这是因为血小板与肝素结合后,我们的免疫系统不认识这副新面目了,于是开始攻击自家人,即产生了针对血小板的自身抗体,血小板因破坏而减少。那现在问一个问题,HIT的后果是血液不凝还是高凝?如果你认为血小板减少当然血液是不凝的话,那就上当了!因为尽管有一部分血小板被自身抗体所破坏,剩余的那些则是过度活化的,这样虽然血小板少了,但产生的却是高凝状态。试想如果在使用肝素中出现这样的副作用,岂不是对原本就有各种血栓风险的病人雪上加霜!高凝有木有!

没读过瘾?快回到目录,继续悦读本期NEJM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