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心脏协会近日在其网站上发文建议美国人控制脂肪摄入量,其中总脂肪摄入量控制在总热量25-35%以下,而反式脂肪酸摄入量则应控制在1%总热量一下。也就是说,一个正常的成年人,其生理需要总热量约2000大卡每天,那么他的脂肪摄入量应控制在50-70g之间,其中反式脂肪酸应控制在2g以下。

如果不是因为最新美国心脏协会有关于反式脂肪酸的报道,笔者也不会想到应该写一篇相关的爪文;如果不是因为爪文搜集了很多材料,笔者也不会想到和反式脂肪酸相对应的,在国内还有一种叫做“地沟油”的东西可能更值得关注;如果不是关注了地沟油,笔者也不会知道,曾经轰动一时的地沟油上餐桌的新闻可能是“假”的;要是没有发现该新闻造假的可能性,笔者也不会在写有关反式脂肪酸的科普爪文之前,先来说说由“地沟油”和“反式脂肪酸”这对难兄难弟引出的事儿。

为何把地沟油和反式脂肪酸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呢?首先,很显然,两者尽管名字不同,但都是吃的,而且都是油脂;其次,它们都曾被媒体披露报道称其对人体健康有着巨大的危害,并且都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民众对于食品卫生与食品安全的恐慌;但最为重要的是,地沟油事件的曝光首先依靠的是大众媒体,而反式脂肪酸的危害却是逐步通过医学研究首先发现之后逐步被大众媒体宣传推广的──这两种不同渠道的“曝光”模式,恐怕也是最终导致其二者看似相同但却相去甚远。

如果笔者把这篇爪文写成攻略,告诉各位如何去判别真假新闻,那一定也是在说谎。因为笔者也同大多国人一样,曾深信地沟油上餐桌的新闻;甚至即使现在,笔者依然不敢彻底认为它完全就是人为造假。

所以笔者只能罗列一些数据与结果,告诉各位这其中的关系。至于其究竟是真是假,恐怕还是需要更多的调查与实践研究才能揭开真面目。

1. 搜索结果:数量

正如大多数人调查研究的第一步,在笔者发现地沟油上餐桌新闻可能存在造假之后,第一步依然是上网搜索,搜索有关网页和相关文献。没想到仅仅是这么简单的几步搜索步骤,就能让我们看出不少端倪。搜索关键词和相关搜索结果(单位:条)见下表:

搜索引擎 键词 键词 两者比例
谷歌搜索 地沟油 反式脂肪酸 地沟油/反式脂肪酸
4,150,000 599,000 6.9
谷歌搜索 地沟油 有害 反式脂肪酸 有害
1,730,000 274,000 6.3
谷歌学术搜索 地沟油 反式脂肪酸
740 6,780 0.1
谷歌学搜索 地沟油 有害 反式脂肪酸 有害
70 1,110 0.1
谷歌搜索 地沟油 假新闻 反式脂肪酸 假新闻
440,000 162,000 2.7

正如上表所述,我们可以看到,相对于“反式脂肪酸”而言,“地沟油”在谷歌普通搜索中的热度要远远超过前者,其结果数之比居然超过6!但恰恰相反,同样的搜索关键词如果在谷歌学术搜索中输入并搜索,那么有关地沟油的中文学术论文反而不足反式脂肪酸的1/10了。

由此可见,就目前而言,中国民间对于“地沟油”的关注度要远大于中国学术界;与此相反的是,学术界对于反式脂肪酸对于人体有害的研究却远远多于地沟油的相关研究。

2. 搜索结果:内容


如果光从搜索的数量上来比较两者的真实性的话显然是有失偏颇的。尽管关于地沟油的学术研究不多,如果在这些研究中有足够的一手的实验室或者临床证据证明其对身体的危害的话,那我们也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其真实性。因此,在统计完搜索结果之后,笔者也初步的探索了一下相关搜索结果的内容。

2.1 来源

有关“地沟油上餐桌”的报道主要始自2010年3月17号,《中国青年报》一则关于地沟油的报道。报道中武汉工业学院教授何东平估计我国每年有200万-300万吨地沟油流回餐桌。从此之后,有关地沟油的报道铺天盖地的袭来,“地沟油”事件成为又一轰动全国的“食品卫生事件”。

而有关于反式脂肪酸的报道,大多都来自于对国内外医学研究结果的翻译引用(NEJM的有关文献),尽管不少网站并未实际表明引用来源。尽管国内报道对于其关注度正在日益提高,但就其影响力而言仍十分有限,无法与“地沟油事件”相比。

2.2 危害的证据

有关地沟油对健康的危害的报道极多,但大多较为泛泛而谈。尽管其中不少文章列举了一些确切的有害物质,例如《中青报》原报道中称“地沟油中有害物质黄曲霉素毒性是砒霜的100倍”,但并无实验室证据给予支持,更没有确切的数字(100更像是一个“估计”),而大部分都是“专家意见”;虽然原报道中有一项有关“武汉三镇的地沟油状况调查”,但笔者并未通过任何搜索引擎找到该调查在任何媒体或学术刊物上发表的结果。

与地沟油相反,有大量的具体而确切的临床证据表明了反式脂肪酸对于人体带来的不利影响。不仅仅是国内的研究,国外为我们提供了更多强有力的证据表明反式脂肪酸会导致体内低密度脂蛋白升高、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相关研究结论在NEJM等国际顶尖期刊上多次报道。

在医学上,对于医学证据的可信度有着一定的分类标准,大宗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结果的可信度要远高于“专家意见”。因此,就以上而言,目前对于地沟油会对机体造成危害的证据的可信度,仍远低于反式脂肪酸的相关证据。

即便是对于地沟油报道中所谓的调研,由于其并未真正发表,其整个调研的方式方法,结果统计分析等均未公之于众,这样的所谓研究,是非常不科学的,其可信度也会大打折扣。也就是说,是否如报道中所谓“每年数百万吨地沟油回流餐桌”这样的论调是非常不严谨的。

在这里要强调,笔者并不是想否认“食用地沟油”对于健康的不利影响,更不是说食用地沟油无害(同所有人一样,笔者个人也相信食用地沟油是有害健康的,其危害极有可能比反式脂肪酸更大)。这里只是陈述有关“食用地沟油”究竟对人体如何造成影响的科学证据十分不足这一事实。无论地沟油对人体是否有害,又有怎样的害处,只有提供质量更高的科学依据──而不是仅凭“专家一己之见”或“并未发表的调研”──才能更有说服力。

2.3 市场监测结果

在大多数官方有关餐饮行业中使用地沟油现象的抽查监测结果来看,目前“官方机构”并未明确表示在餐饮行业中发现有使用地沟油的现象,宜昌济南烟台等市突击检查均报道未发现地沟油上餐桌。当然,这样的结果遭到了网友广泛的质疑。

而食品、餐饮行业中使用反式脂肪酸已是十分公开普遍的现象了。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都有相关研究定性定量地分析了市场上常见的食品中反式脂肪酸的确定含量及百分比。

2.4 研究方向

在学术搜索中,有关地沟油的研究一方面远少于反式脂肪酸的研究,但更为重要的是,其研究内容大多集中于两个方面:1. 地沟油的工业再利用(制造润滑剂或其他工业产品);2. 地沟油的鉴别与检测。

学术界似乎更热衷于研究如何将地沟油变废为宝加以工业利用,而不是研究它对人体究竟有怎样的危害。笔者阅读了以“地沟油 有害”为关键词学术搜索的所有70条结果的摘要,其中以地沟油对机体影响为研究内容并且有实验室证据的文献数量为“0”。

相反,学术搜索中以反式脂肪酸为研究对象并且能够提供直接实验室证据证明其对人体造成不利影响的学术文章不胜枚举。其结果上文已有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2.5 假新闻

从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到,有关地沟油假新闻的报道从数量上而言要远多于反式脂肪酸假新闻。

进一步查阅搜索结果的具体内容我们可以发现,有关地沟油假新闻的报道最受人关注的莫过于中青网论坛上的一则帖子,其提供了较多证据以论证有关地沟油的新闻为假的观点。此外,有很多帖子与报道涉及了地沟油上餐桌可能是假新闻。

而有关反式脂肪酸假新闻搜索结果的具体内容中并未发现认为“反式脂肪酸对健康有害为假新闻”的观点,搜索结果大多与“假新闻”无关。

总结与反思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无论人体食用地沟油是否会对健康造成不利影响,仅从目前得到的资料而言,“地沟油上餐桌”这则新闻本身的真实性仍是值得怀疑的。这样的新闻能够在极短时间内在全国范围内引起轰动并成为又一著名“食品安全事件”由诸多原因造成 。

我们早已经步入了循证医学时代,换句话说,现代的医学任何人想要抛售自己的观点是需要证据的。在此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土生土长的地沟油仅仅因为所谓专家“十顿饭里面就有一顿是地沟油”“地沟油比砒霜还毒”这样的一己之见就赢得了巨大的轰动;而拥有大量国内外研究结果的反式脂肪酸反而却相形见绌,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这是对于科学本身的不了解与不尊重,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反思的。

大众媒体在报道(曝光)食品卫生、食品安全事件时,应当更多加以对事实以及证据的关注。尽管对于大多媒体从业者而言,医学知识作为一个专业性较强的领域并不可能深入掌握。但当在编辑,整理媒体资料时,更多的采用具体的、可定量的、数字化的、有明确来源的证据是一个媒体从业者应有的责任。

仅仅盲目采访几个所谓“专家名人”并简单套用他们的观点灌输于受众这种“偶像崇拜”的变体,应该在当今社会的医疗新闻、公共卫生事件中逐渐偃旗息鼓了。即使对于专家名人提供的意见及证据,媒体工作者不妨多一些“刨根问底”的精神:“采访中提供的数字是从哪里来的?有哪些研究支持他们的观点?”这些问题不仅仅是对新闻真实性负责,也是对媒体本身及其受众负责;更重要的是,要让全社会所有的人(无论是普通人还是名人专家)都要学会对自己的言行负责。

专家不是那么好当的,更不可以信口开河,在发表同自己专业相关的意见时,要讲证据,要经得起质疑──张悟本这些假专家事件不就一再为我们敲响警钟告诉大众即使对于自诩专家的人,也要敢于批判与质疑。

无论地沟油事件的真实性如何,我们应该反思一下,为何这样的新闻能够紧紧抓住我们的心思,让我们对其宣传的内容不假思索就选择相信。笔者自己也曾地沟油事件盲目相信并未加以思考与探索──如果说普通百姓由于缺乏专业知识而难以对其真伪进行判断的话,那作为一名医疗从业者,没能尽早地发现其漏洞并加以指出,恐怕也是需要反省的。我们是不是正在日益丧失批判思维;或者我们身上从来都并未真正有过批判思维?

可能确实我们已经习惯了盲从:在家里盲从父母,在学校盲从老师,在工作盲从上级,在生活盲从专家,在社会盲从媒体……一次次的食品安全问题确实给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心头上都蒙上一层阴影;但如果更多的假新闻充斥在我们生活中,那么当“狼来了”的时候,我们还愿意选择相信么?

谨以此文,希望更多人通过有说服力的数字来说话,通过具体的结果来讲明道理;希望少一些专家,多一些证据。

(注:</p>

  1. 此文搜索结果可以在google上重复,为2011年5月31日搜索结果,可能随着时间推移搜索结果会发生变化。
  2. 在不同搜索引擎上相关搜索结果会存在差异。
  3. 文中相关参考材料的网页链接已制作“超链接”,读者可访问参考。
  4. 由于笔者水平所限,文中难免会有疏漏,欢迎各位探讨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