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普华永道女硕士“过劳死”事件让“脑膜炎”进入了公众视野。作为一种感染性炎症,脑膜炎的病原体可以是病毒、细菌、真菌等等。本期的NEJM《美国细菌性脑膜炎:1998-2007》关注了这9年间美国细菌性脑膜炎的流行病学特征,并回答了以下问题:9年间细菌性脑膜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无下降?原因是什么?不同人群的易感细菌谱有何不同?
细菌性脑膜炎是一大类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感染性疾病,在小儿、老年人和免疫抑制人群中较为常见。我们都知道,脑膜覆盖在大脑实质表面,有无数血管和许多脑脊液通行其上。细菌可以随血液循环达到脑膜,进入脑脊液,引起一系列炎症反应。患者的症状除了发热、乏力、肌肉疼痛等非特异性感染中毒表现外,还会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表现,查体有脑膜刺激征;严重者炎症侵入脑实质,引起脑膜脑炎,发生瘫痪、抽搐,甚至意识障碍,导致死亡。
既然细菌性脑膜炎是一大类疾病的总称,那么常见的致病菌究竟有哪些呢?美国的流行病学研究者发现,在70和80年代,80%以上的细菌性脑膜炎都是由以下5种病菌引起: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B族溶血性链球菌和李氏单胞菌。到了1990年,随着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简称Hib结合疫苗)的大规模引入,细菌性脑膜炎的发病率奇迹般地急剧下降。随后,各种干预措施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引入。
这些措施可能会改变致病菌谱,而这就成为了临床医生很棘手的问题。因为对于细菌性脑膜炎的患者,由于细菌培养的成功率低、周期较长,因此刚开始只能接受一般性的经验治疗。临床医生要根据患者的年龄和身体情况,结合手头的流行病学资料作出判断,猜测患者的致病菌大致是什么,然后再决定用何种抗生素。因此,致病菌谱的改变很可能带来治疗方法的变化。这时候,本篇流行病学调查提供的资料就很有必要了。
研究者通过两个监控网络——动态细菌核心监控网络(ABCs)和食物源性疾病动态监测网络(FoodNet)收集细菌性脑膜炎的流行病学数据。中间的研究过程繁多,在此不一一叙述。请看结果:
一、粗略估计,美国每年大约有4100例细菌性脑膜炎患者,其中500人死亡。
二、从1998年到2007年,细菌性脑膜炎的发病率下降了31%,患病人数平均从每10万人的2个下降到1.38个。发病率降低的最主要原因是儿童肺炎链球菌性脑膜炎病例数的下降,而这得益于7价肺炎链球菌疫苗的普遍接种。
三、尽管有了疫苗,但肺炎链球菌仍位居致病菌排行榜榜首,其后依次是:B组溶血性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流感嗜血杆菌和李氏单胞菌。
四、对于新生儿而言,B族溶血性链球菌是主要致病菌,它主要是由于母体垂直传播所致,分为早发型(年龄小于7天)和晚发型。尽管宫内抗生素的使用已经减少了很多早发感染,但是对晚发患儿还是效用不大。
五、李氏单胞菌感染大多是由于熟食的食物污染所致,由于污染减少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近些年的发病率有了36%的下降。
六、脑膜炎奈瑟菌依然是青少年和青年人的主要致病菌,9年来发病率有了显著下降。由于4价脑膜炎奈瑟菌疫苗等的推广,相信发病率还会有很大改善。
七、肺炎链球菌是引起成年人尤其中老年人脑膜炎的首位元凶。而成年人患者中,免疫抑制和慢性感染情况较为多见,如HIV感染。
八、尽管发病率在逐步减少,但糟糕的是,细菌性脑膜炎的死亡率没有太大变化,仅从98年的15.7%减少到06年的14.3%。
综合以上资料,可以看出9年来,细菌性脑膜炎的发病率显著降低,但在治疗上依然无法改观。疫苗的贡献不言而喻:肺炎链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等疫苗的应用大大减少了儿童脑膜炎的危险。如何预防和治疗成年人尤其是免疫抑制患者和老年人的细菌性脑膜炎,是一个尚未完美解决的难题,也是未来应该更为侧重的研究方向。
来源:《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2011-5-26 原始论文
Thigpen, M. C., C. G. Whitney, et al. (2011). “Bacterial meningitis in the United States, 1998-2007.” N Engl J Med 364(21): 2016-2025.
图片来源:Bacterial Meningitis.